美股季报期即将到来或阶段性导致美股在框架内波动;社融、M2以及CPI共同反映我国当前货币供给传导出现一定阻碍
美国市场
一、 美股业绩催化或造成阶段性波动,但不改上升通道趋势
综合CPI数据、美联储加息节奏、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纳斯达克指数在12000点位置具有坚实支撑。当前,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连续三周巩固12000点位置,我们前期推断正在逐步变为现 实:当前美国宏观经济支持美股在12000点构筑底部区域。
上周美股CPI数据发布,我们对CPI数据的判断基本正确。最终美国CPI录得5.0%,比预期的5.2%要低,并且如果3月CPI即录得5.0%,那么我们对CPI“二季度迎来4开头”的判断就大概率会在下个月发生了。由于市场对CPI数据的回落已经基本有了预期,因此CPI数据发布并未引起美股过大的波动,整体依然延续着原先上升通道趋势震荡上行。
二、 CPI下降速度超过市场预期,但核心通胀粘性仍强,议息会议即将到来
美国 3 月 CPI略低于市场预期,但核心CPI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显示通胀仍具有一定粘性。后续一些经济数据的公布以及 5月初联储议息会议,可能会成为市场重新定价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契机。
环比分项来看,二手车跌幅收窄,新车价格环比抬升,带动核心商品涨幅小幅上升,而核心服务通胀在房租带动下明显回落,剔除房租后的超级核心通胀仅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显示通胀仍具有粘性。
基准情形下,我们预计联储还将在5 月加息25BP,最早年底开始降息。当前市场预期年底政策利率将降至4.5%,与联储的预期指引和通胀粘性均有明显背离,因此我们预计市场在二季度可能重新定价联储,短期内美债收益率可能有一定上行压力,但年中附近,在联储加息预期见顶以及衰退预期的强化之下,预计美债收益率仍将重回下行趋势。
后续一些经济数据的公布以及5月初联储议息会议,可能会成为市场重新定价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契机,为美股投资者提供新的一致预期。本月,美国陆续公布的零售数据、GDP数据、PCE数据、就业成本指数(ECI)等重要数据,都会导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价美联储的降息预期。
5月初联储议息会议可能会成为市场重新定价联储降息预期的最大契机。一方面, 3月议息会议中,由于面临金融风险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美联储虽然继续加息25BP,但表述已经明显转鸽,目的之一是稳定市场信心。目前美国银行业危机已经明显缓解,抗通胀仍将是美联储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当前通胀已经即将正式迈入4字头,但失业率和就业情况依然较为稳定,这为美联储处理通胀和就业的关系又增添了复杂性。
但整体看,我们认为3月PCI数据为美联储提供了货币政策的基准框架:即5月加息25bp后停止加息。
三、 美股季报期即将到来或阶段性导致美股在框架内波动
下周,美股季报期将正式到来,根据我们当前对美股核心企业的财报梳理,我们认为企业的季报及业绩指引仍有可能引发美股整体波动,但只要不发生重大黑天鹅事件美股将依然保持在上升通道框架内。
一方面,上周五,摩根大通发布了超预期的一季报后股价大涨。这是一种对前期由于SVB事件冲击后,美国华尔街对银行业悲观预期纠偏的开始。我们认为,后续发布的银行财报将被华尔街认真审视,甚至有可能将股价的波动从美股银行板块蔓延至整个美股市场——投资者将根据银行流动性、资产质量、对经济的判断综合判断当前美股面临的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连续的高息环境,美国消费市场的需求所有放缓,对科技类产品的购买力也出现了轻微下降,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仍需要数据来判断。下周先发布一季报的主要企业是台积电、特斯拉和阿斯麦。我们对三家公司的业绩前瞻如下
台积电:根据台积电发布的1-3月高频数据来看,2023年3月台积电销售额1454.1亿元台币,同比-15%,为2019年3月以来首次。按照2022年11月台积电最高点收入100%产能利用率测算,3月台积电的平均产能利用降至65%,略低于前期预期的70-75%;据高频数据测算,台积电Q1的营业收入为5086亿元台币(+4%),由于产能利用率略微低于预期,我们按照40%净利率测算,台积电Q1的净利润为2034亿元台币(+0.36%)。
与彭博一致预期对比,台积电Q1的营业收入略低于预期(彭博预期5259亿元台币,+7%,比实际增速高3pct),净利润略高于预期(彭博预期1984亿元台币,-2%,比预测增速低2pct)
特斯拉:根据特斯拉发布的1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交付量来看,整个1季度特斯拉交付42.28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6%。从交付量看,特斯拉依然保持了36%的中高速增长——但这是通过降价和损害单车净利润的方式换取来的,因此,我们认为,或许将在下周看到特斯拉自持续盈利以来首个单季度净利润下降的季度——而且可以确定的是,由于全球需求有一些疲软,特斯拉又在中国面临价格战,因此特斯拉对未来的指引依然有可能不会太好。
根据我们的预测,特斯拉2023年Q1收入约为234亿美元,同比+25%(彭博预期239亿美元,同比+29%),净利润23.5亿美元,同比-30%(彭博预期29亿美元,同比-15%)。
阿斯麦:由于阿斯麦具有巨大的积压订单,我们依然维持原先对阿斯麦业绩具有高确定性的判断:我们认为,在不考虑交付波动的情况下,2023年Q1阿斯麦将交付12台EUV和90台DUV,对应62亿欧元的营业收入(+75%)和15.7亿欧元的净利润(+125%)——我们的预期与彭博一致预期基本相当。
A股市场
一、 社融、M2以及CPI共同反映我国当前货币供给传导出现一定阻碍
上周,我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发布,当前从供给端看,我国货币的M2已经来到了12.9%,处于持续扩张周期,但M2-M1处于持续高位而且有持续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央行端提供的充裕货币并没有被实体经济承接。
中国货币发行方式是投入银行,银行再以信贷的形式将货币注入市场(主要是地产信贷),但由于人口红利周期结束导致的需求不足,因此地产产业难以像上一轮周期般承接信贷需求(实际上我国地产的健康需求大约在11-12亿㎡/年,但我国地产高峰期销售额在17亿㎡/年),同时地产价格高昂也会抵消掉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扩产能的土地成本),因此地产产业景气度不抬升,而原先的货币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地产,这种供给和需求的错配就会导致货币流通沉淀。
美国主要是财政部发放债券,以资本市场吞吐债券的形式来使得货币进入市场。当前,国内地产不景气导致了地产销售和地产产业链收入双受损,很难再带动经济。因此,中国要解决货币传导不畅的问题,就是要调整信贷投放的方式,直接对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货币投放(比如财政部发行30年永续债,从而一揽子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银行对地产的不良贷款需要切断,不能再无效率地以地产为中枢向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需要以市场化多元的方式解决货币注入问题和地方债危机。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有相当多的优质公司长期被低估,而对资本市场供给的货币规模有限,长线资金缺少。当前实际上最适合解决货币供应传递不畅这一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央行应直接发行注资,提供长线资金购买股市和相关ETF。央行购买ETF,直接注资养老资金和资本市场,使得资本市场优秀公司长期被低估的现状得以纠正,同时可以通过股权财政的方式使得养老金亏空和地方债务问题得以扭转。
二、 新能源产业链3月数据显示产业链依然保持整体高增长
本周,新能源产业链核心的3月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和3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均已发布,整体数据看,新能源产业链依然保持了整体的稳定高增长区间。
2023年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零售)为54.3万辆,同比+22%——销量完全符合预期,预计4-5月迎来增速小高峰。
零售角度看: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4.3万辆,乘用车整体销量为158.70万辆,对应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4.22%,创年内新高,历史第二高;1-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1.1万辆,同比+22.4%,对应国内累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0.77%,比2022年全年提升3.2pct;
批发角度看: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1.7万辆,同比+35.2%,1-3月累计销量为150.1万辆,同比+25.8%,完成了我们年初预期的第一季度批发口径15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批发口径对应主机厂生产口径,对应宁德时代装机量);
我们预计,4-5月迎来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小高峰,主要是在去年4-5月低基数上的修复,预计2023年4/5月新能源汽车零售分别为50/55万辆,同比+75%/+50%,在低基数上有望迎来明显修复,整个Q2预计零售口径销售新能源汽车165-170万辆,批发口径新能源汽车销量190万辆,对应同比+45%,是年内增速小高峰。
同时,3月份动力电池行业数据也印证了我们年初对行业及行业内领头企业的经营情况预判。
行业方面:3月行业装机量为27.8GWh,同比+30%,加回tesla出口装机量为28.4GWh,同比+33%。1-3月行业累计装机量为65.8GWh,同比+28%,加回tesla出口装机量为70.4GWh,同比+27%。
宁德方面:3月公司装机量为12.5GWh,同比+15%,加回tesla出口装机量为13.1GWh,同比+21%。1-3月公司累计装机量为29.3GWh,同比+14.7%,加回tesla出口装机量为33.85GWh,同比+16%。
格局方面:3月宁德时代市占率45%,比亚迪27%,中航锂电10%,国轩高科4.5%,亿纬锂能3.9%。其中,中航锂电由于在长安、广汽占据一定供应份额,整个3月长安、广汽新能源销量较优,因此中航锂电在动力电池领域份额首次突破10%。
国内市场方面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增速与我们年初预期的相同,增速大约在20%左右,与SNE全球数据对比看,1-2月全球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增速在40%,动力电池的增速主要依靠海外份额的提升与加速——这与我们年初的判断基本相符,我们认为,全年看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业务增速预计有望保持在15-20%区间,叠加海外动力电池业务市占率持续提升,整体动力电池业务将有30-40%的增长,叠加储能电池业务出货量有望80-100%增长,综合来看,全年宁德时代出货量仍有望保持在40-50%增长,处于较高增速水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