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指仍呈现出牛市特征,预计PCE和就业报告将带领纳指创出年内新高;北交所阶段性分流主板市场,A股市场和国内经济仍处于蓄势阶段
美国市场
一、纳指仍呈现出牛市特征,预计PCE和就业报告将带领纳指创出年内新高
我们前期判断,英伟达的业绩有望超出市场预期,进而带动纳指进一步上攻。事实上,英伟达2023Q3营业收入181亿美金、净利润(NON-GAAP)100亿美金,超过市场预期。同时,英伟达对2023Q4的营收指引进一步环比增长10%达到200亿美金,自2023Q2-Q4以来形成了明显的逐季上扬,同样超出市场预期。
英伟达业绩发布后,其股价走势与业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发布业绩后英伟达股价下跌4.34%),而纳指也仅小幅上扬后开始震荡,主要有如下原因:
●英伟达本身业绩超预期,但一方面其市值在12000亿美金水平已经反应了市场对业绩的乐观预期,另一方面,在英伟达法说会中提及了美国芯片法案导致了其在中国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影响其估值;
●周三,美国部分零售企业下调了其对2023年全年的业绩指引,这意味着,美国虽然整体经济呈现出较强的韧性,但趋势放缓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消费企业受到影响,同时,这也意味着,于2024年美国零售企业的业绩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预示了2024年美国经济走弱的风险;
●美国成屋销售数据进一步创新低,反映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因为高利率带来的高房贷导致成交冷却,也影响了市场对2024年经济的展望。
通过周三和周五美股市场对上述数据反映,我们认为美股仍然呈现出牛市特征。
●当前美股对利空的反应并不敏感,零售企业财报不佳、房地产市场低迷等事实并没有导致美股出现调整;
●虽然美股投资者短期博弈英伟达财报,但美股头部科技企业并没有跟随英伟达的业绩博弈而产生回调,META、MSFT和GOOGLE等公司股价均创出本轮调整高点,美股仍处于健康的上升通道;
●基于PCE数据和核心CPI的高度正相关,我们预计下周发布的PCE数据仍将跟随核心 CPI数据走势回调,进一步印证通胀受控的宏观叙事,加强当前美股市场的逻辑演绎。
我们预计,美股在短期内为给冲击前高(14446点)蓄势,仍有可能存在日级别的调整,但基于对后续一系列宏观数据走势的预判——油价、房价带动CPI数据继续回落、TGA账户充盈带动10Y美债收益率见顶、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进入平台期、对2023Q4GDP增速展望仍在2%+水平等,我们认为美股仍然处于“通胀受控、经济不差”的温和宏观环境中,在年底凭借圣诞攻势创出年内新高是大概率事件。
二、我们的投资组合仍以美股指数上涨和AIGC产业趋势的“β+α”配置为主
当前,我们的投资组合配置的思路仍然是以美股指数上涨为基石,并利空美股科技股创新的产业趋势来获取超过指数的超额收益。
基于对美股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后续创出新高的看好,我们部分配置了相对纳斯达克指数向上更有弹性的ETF指数基金。
同时,AIGC产业链经过2022Q4-2023Q3的推进和演绎,展望2024年,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已经从前期的基础设施先行(算力端)逐步向用户程序端迁移(应用端),在2024年将逐步见证数据中心构建完毕、AIGC产品调试成熟、用户渗透率逐步提升的人工智能应用端公司开始有业绩的兑现。
我们认为,整个AIGC产业链在2024年将有如下几个特点:
●产业拉力从前期的逆周期投资(算力先行)逐步变为顺周期的正循环投资。行业早先,应用端公司的CAPEX以自投入为主,在没看到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前期投资,而到了2024年,随着用户端的渗透率逐步提升,产品反响好,市场空间扩大,应用端公司将开始顺周期加大投资,形成应用端-算力端的正循环;
●应用端公司话语权开始逐步提升,不再满足于算力端一家独大的产业链格局,开始主动尝试接触二供,在二供产品逐步打磨成熟开始向市场投放的背景下,应用端公司和算力端二供共同开发产品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算力端二供的市场份额开始爬升;
基于对2024年AIGC产业链上述特点的判断,我们对投资组合的配置进行了调整:早先,我们以配置AIGC算力端龙头为主,而当前我们的核心配置是AIGC应用端龙头,同时,我们在AIGC算力端更多配置了有份额提升逻辑的算力二供。
A股市场
一、北交所阶段性分流主板市场,A股市场和国内经济仍处于蓄势阶段
上周,北交所一度成为市场热点,相关核心股票凭借单周250%的涨幅吸引市场注意力。我们认为,这种对北交所的短期拉升仍属于一种配合热点的炒作行为,北交所单周成交额600亿,而前期的周成交额仅在10亿不到,由于流动性不足,北交所容易呈现短期的暴涨暴跌。
回顾2023年,A股市场的宏观叙事逻辑从2023H1的交易reopen的乐观切换至2023H2交易地产行业收缩的悲观,最终认为地产、地产后周期产业链(轻工、建材、水泥)以及地产高关联产业链(白酒、消费)等行业的低迷将拖累国内经济。
展望2024-2025年,我们对A股市场和宏观经济并不悲观,这是我们持续将当前A股市场定义为蓄势阶段的主要原因:
●2023-2025年,中国经济更多是结构升级和调结构并非衰退。传统产业随着城镇化率见顶和泡沫出清出现收缩是正常现象,但我国半导体产业突破、电动-智能汽车全球优势构建以及数字经济持续加码,正在将我国经济打造得更科技化、智能化;
●随着经济转型逐步推进,我们预计,基于地产链不景气而悲观的投资者将越来越少,对于新兴科技进步乐观的投资者将越来越多,最终A股市场投资层面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而升级,科技方向将接替地产、消费等传统行业带领A股走出低谷;
●2024H2美联储再次降息的预期越来越强,A股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市场将重新获得外资加持。
我们认为,在未来A股仍将在智能驾驶、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符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具备投资机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