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数据助推美股突破年内新高;A股市场仍然在面临宏观波动率的放大,因此我们仍然以确定性进行防守
美国市场
一、 通胀数据助推美股突破年内新高
我们前期认为,美股可能会迎来三重见顶模型(CPI数据发布,美国通胀进一步回落)、soft landing模型(消费者现状)和企业盈利超预期(晶圆制造龙头财报,指向AIGC产业链景气度扩散)的三重共振,这将为美股提供强大的上攻动能。
美国周三发布的CPI数据超预期回落(表明通胀控制顺利),周四发布的失业金申领人数低于预期(表明失业率仍未攀升)和周五发布的消费者现状指数超预期(表明消费景气仍存)共同指向了美国宏观“通胀见顶回落、经济软着陆”的坚实背景,为美股的上涨提供了良好环境。
最终,在CPI、失业金申领和消费者现状等数据的催化下,纳斯达克指数如期创出年内新高,一度突破14200点。
二、 6月CPI&核心CPI低于华尔街整体预期,下半年起核心CPI将有明显回落
上周三,美国6月CPI数据发布。最终美国6月通胀数据录得CPI+3.0%,核心CPI+4.8%,均低于华尔街一致预期。受此催化,纳斯达克指数在上周后半周上涨350点,最高突破14200点。
从CPI数据的分项来看,我们认为,从下半年起,美国CPI&核心CPI的整体格局将发生明显变化。当前,从通胀数据三分法来看,我们认为6月可能是整个美国CPI&核心CPI下降逻辑和走势转折的开始:
商品通胀:商品通胀主要享受基数效应创出年内最大跌幅——这是6月CPI达到3%的最大贡献项。虽然,美国商品通胀在6月仍然处于下降通道,但6月是年内商品通胀数据享受基数效应的最后一个月——我们预计,7月起商品通胀对CPI的向下拉力将逐月减弱,6月单月能源分项-16.7%即为年内最低点;
住宅通胀:自我们判断住宅通胀见顶仅是时间问题后,CPI住宅分项于4月见顶达到8.1%,截止6月已经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至7.8%。虽然CPI住宅分项的回落幅度不大,但我们认为,这标志着CPI住宅分项见顶正式确立。以CS20大中城市价格指数为前瞻性指标看,我们预计CPI住宅分项的下探幅度和力度在后期均会较为迅猛,会对核心CPI产生明显的向下带动;
服务通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虽然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硬缺口依然存在,因此服务通胀虽然不再面临大幅的上行风险,但粘性依然存在,短期内较难看到大幅下降的可能。我们认为,这将是下半年CPI&核心CPI数据中最为粘性的部分。
6月CPI数据使得华尔街投资者对美联储加息预期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当前,市场预期7月加息25bp仍是确定性事件,但之前预期的7月后的第二次加息概率有所下——暗示市场认为,美联储无需在当前通胀环境下连续两次加息。
从通胀数据vs联邦基金利率和10Y国债收益率vs联邦基金利率两个角度看,当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达到了限制性水平,因此当前阶段可以明确为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尾声。未来,即使美联储在加息幅度层面有小幅变动也是调整为主,而非加息周期的持续。
同时,我们认为,虽然商品通胀在下半年有反弹风险,但整体看,美联储的通胀治理将进入新阶段,后续美联储重点关注的核心CPI/PCE数据将在下半年有明显下降——在下半年,我们将见证CPI和核心CPI曲线剪刀差的收敛。
图:联邦基金利率高于CPI(限制水平)
A股市场
一、 A股市场仍然在面临宏观波动率的放大,因此我们仍然以确定性进行防守
当前,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正在进行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大幅调整,这导致了我们国内的宏观经济波动率有所放大,进而带动了A股市场波动率放大和投资者对投资方向的阶段性迷茫。
历史上,A股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叠加宏观波动往往会阶段性催生A股市场的主题性投资机会,这种主题性投资的机会往往是以投资者预期变化引导估值提升但事实层面缺乏基本数据和业绩支撑的方式演绎,其本质仍然是博弈和资金行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宏观和市场波动率放大的阶段,A股市场短期内虽然具备较多看似可以上涨的板块和标的,但不基于事实、数据和业绩,仅基于逻辑、预期和资金的上涨较难有持续性。
复盘上半年,我们看到,年初至今,A股市场投资者至少进行了三轮主题投资:
1)基于复苏预期交易了地产产业链、消费产业链;事后看,国内的经济复苏是弱复苏,而地产和消费产业链的相关公司业绩仍迟迟未兑现,因此股价重新触底;
2)基于数字中国顶层设计交易了信创、数据要素产业链;事后看,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确实是远期发展方向且政策规格足够高(数据局的成立),但短期内仍缺乏商业模式的明确、产业化的推进和业绩层面的兑现,因此股价也出现大幅波动;
3)基于海外AIGC产业链爆发交易国内映射;事后看,虽然海外AIGC产业链的景气度和业绩均已经出现数据层面的兑现,但A股市场相关公司仍然处于预期和逻辑层面,算力、应用等板块也在财报期由于市场信心不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调。
我们认为,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以确定性为基础进行防守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波动性的放大导致基于主题和预期的投资一旦发生回撤,往往难再创新高,从而将为投资造成永久性亏损。
二、 半导体设备公司业绩验证景气逻辑,今明两年业绩预期有望上调
周五,国内综合性最强的半导体设备平台型公司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二季度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2023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80-90亿美元(+44-64%),归母净利润16.7-19.3亿元(+121-156%),扣非归母14.9-17.2亿元(+131-167%)。
我们测算,2023年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约39.4-50.8亿元(+20-54%),归母净利润10.8-13.4亿元(+97-145%),扣非归母9.6-11.9亿元(+96-143%)。
公司2023年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环比一季度均出现了明显的规模性增长,(2023Q1收入39亿vs2023Q2收入45亿中枢、2023Q1利润6亿vs2023Q2利润11.5亿中枢)。该公司持续成长的核心是其晶圆制造设备业务的高速增长,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的稳步提升,公司持续在报表端持续兑现超市场预期的业绩。
根据公司发货周期和设备交付节奏,其2023年Q2的营业收入主要对应2022年Q3的订单规模。一方面,其接近半年的交货周期反馈出公司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下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根据前期产业链反馈,2023年Q2公司整体订单金额接近70亿规模,预示着在2023Q4-2024Q1,公司的营业收入有望进一步达到单季度70亿级别,且具备持续成长的可能。
我们认为,半导体设备产品矩阵中,公司在刻蚀机、PVD、ALD等环节受益于国家强制要求的国产化率指标,将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占率,晶圆设备业务将持续处于高速成长周期。
短期看,我们认为,该公司2023/2024年净利润有望由原先的35/50亿元上调至40/55亿元(+70%/+40%)。长期看,根据订单势头和国内晶圆厂capex力度看,我们认为,公司年收入达到350-400亿规模,净利润达到70-80亿规模是大概率事件,远期看,该公司将是一家年收入500+亿、净利润100+亿的平台型公司。
三、 我们预计动力电池龙头公司业绩仍将保持稳定
由于交易所披露规则,创业板不强制披露业绩预告,因此动力电池龙头未披露业绩预告并不说明其业绩不满足高增标准。
基于高频数据的跟踪和产业链降本节奏的调研反馈,我们维持对动力电池龙头企业Q2业绩的判断,认为其Q2营收有望达到800-1000亿元,同比增速在30-50%区间,净利润有望达到100-110亿元,同比增速在50-70%区间。整体看,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将达到200亿元以上,全年450亿元的利润规模确定性仍高。
自2022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持续下探,市场预期迅速由中性乐观转向过度悲观,从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和核心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对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生了质疑,并进一步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担忧。我们看到,事实上,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已经连续5个季度用持续高增的业绩证明自身,不断回击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担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