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2-06

随着美股上阶段流畅的反弹完成,我们预计美股阶段性将有轻微的反复,波动性管理重要性提升;A股市场节奏与我们判断的完全相同,当前仍处于上涨通道的下沿

美国市场

一、  纳指站上12000点,我们预设的美股反弹第一目标位已经达到


       我们前期对美股向上的空间进行了预判,预计对CPI的下行以及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的预期将推动纳斯达克指数上攻至11200点,若后续的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反映出美国衰退幅度好于预期,企业盈利的下滑已经被充分计价,那么不排除美股继续上攻至12000点的可能。


       美股的走势和上攻节奏基本上在我们的预判之内。美股在上攻至11200点后出现了短暂的整固,之后在两周的时间内反弹10%,于上周四正式上攻至12200点,虽然周五有所调整,但依然站稳12000点。在春节后的一个交易周,我们前期预设的美股第一阶段反弹目标已经全部完成。


       2023年以来,随着美股反弹,我们的美股投资组合已经自底部以来反弹20%,并相对纳斯达克指数取得了明显的超额收益。


二、  纳指上攻至12000点后,我们认为美股虽然直接进入牛市,但已经不该再轻易看空


       在美股完成第一阶段上攻目标后,我们认为美股将进入一段时间的波动期,多空双方均将在该阶段进行整固,但随着纳指突破本轮为时1年多的下降通道并站上年线,美股不应再轻易看空,我们坚信美股已经走出底部,理由如下:


1)美国没有经济危机。我们前期提及,纳指跌破10000点是经济危机水平,但当前美国经济数据表明,虽然美国已经有了轻微衰退,但并不存在危机征兆,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美股跌破10000点;


2)美国的CPI已经在下降通道中。与纳指跌至10000点时CPI处于9.1%不同,当前美股CPI已经跌至6.5%并仍将继续下行,我们预计接下来美国CPI数据将持续下行,对美股形成较强的支撑效果;


3)美联储加息已经进入尾声。在纳指跌至10000点时,市场对美联储加息路径及目标利率存在分歧,但随着加息进入尾声,不论美联储接下来是不加息还是1-2次25bp加息,其利率水平基本上维持在5-5.25%的水平,市场对此已经充分计价;


4)企业盈利的下滑并不引发股票和市场大跌。我们看到,不论是苹果、谷歌、微软三巨头还是AMD等部分半导体企业,虽然其财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并未引发股票和美股市场大跌。我们认为,这标志着美股在前期的下跌中已经充分计价了这种下滑,是一种利空出尽的表现,企业盈利的下滑已经不再对股价是利空。


5)企业对下半年展望普遍较为乐观。我们观察到,大部分企业承认2023Q1及Q2盈利有压力,但均认为这种压力在2023H2将出现好转,反馈“衰退是暂时的”。


       我们认为,虽然当前美股仍然难以彻底反转,直接进入牛市,但是整体格局相比2022年已经发生明显好转。美股开始从单边熊市中企稳,转入宽幅震荡甚至是震荡中整体底部抬升的走势。


三、  随着美股上阶段流畅的反弹完成,我们预计美股阶段性将有轻微的反复,波动性管理重要性提升


       随着纳指自底部反弹了接近15%且几乎没有像样的调整即达到了第一上攻目标位12000点,我们预计,美股在12000点附近将有轻微的反复,多空双方均将进行下一阶段的布局,因此波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在下周将有所提升,我们将在下周巩固前期反弹的收益并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我们复盘了自2021年11月以来纳指从16000点下跌至10000点的过程,发现纳指一共触发过三次成规模的反弹,具体如下:



       参考上两次美股成系统的反弹看,本轮美股反弹的时间和幅度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后半段,下一次的成规模反弹可能需要整固和调整后再徐徐展开。


       我们预计,美股进一步向上仍需多空双方在如下问题上达成共识:


1)美国的衰退到底是否仅在上半年就结束。市场预期美国衰退是暂时的,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在增大,但当前毕竟刚开始衰退,幅度和级别仍然需要紧密观察,当前还看不出经济即将走出衰退的迹象;


2)企业盈利是否真如指引预期般上半年就可以见底。虽然美股企业认为下半年企业盈利会出现拐点,但美股公司下调盈利指引屡见不鲜,当前企业指引较为乐观,但是否有下调风险仍需要紧密关注;


3)劳动力市场通胀是否有可能缓解。商品、地产触发的通胀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这足以导致美国CPI从9.1%回落至3-4%水平,但是否能真正回落至美联储预期的2%仍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周五非农数据大超市场预期,但美股表现仍然顽强,主要是工资增幅仍进一步回落至0.2%。因此全年看,劳动力市场是最为核心的数据,将直接决定美联储决策和经济走向。


A股市场

一、  A股市场节奏与我们判断的完全相同,当前仍处于上涨通道的下沿


       我们对春节前一周A股市场走势谨慎乐观,认为春节前最后一周,不排除部分投资者提前布局春节后行情的可能。从数据层面看,春节前最后一周,上证指数+2.18%,沪深300指数+2.63%,创业板指数+3.72%,我们的判断得到了市场正反馈。


       上周A股有所调整,三大指数均全周下跌,尤其在周五盘中下探幅度较深。我们认为,市场的调整主要是对1月市场整体10%反弹的消化和调整,同时虽然伴随经济复苏仍未到来、北向再次净流出及基金投资者减亏后赎回等利空和担忧,但是这些利空的级别仅仅是导致市场正常调整,仍然难以导致处于反弹和走出熊市的市场转势再次向下。


       以本轮市场领先指数——上证50指数为例,周五上证50指数探底回升表明本轮调整的底部已经探明,后续虽然市场整体仍然有震荡的可能,但是大概率延续上证50指数跌至上升通道下沿然后企稳的走势。


       市场的调整可能伴随以下的担忧和顾虑,我们理解如下:


1)1月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但是地产数据依然惨淡。A股市场处于“强预期,弱现实”阶段,管理部门已经全力开展经济工作,但是经济仍暂未大幅反弹。1月地产和汽车数据均表明,政策及信心传导至企业和居民部门需要时间,因此上周经济的“弱现实”导致市场震荡和调整;


2)美股市场突然走强对北向资金形成了短暂的虹吸。由于中国经济复苏,美国衰退,北向资金可能会加配A股,但美股走强对北向资金形成虹吸,上周五北向资金今年首次净流出50亿元;


3)市场反弹后,规律性的熊转牛初期基金赎回开始发生。由于市场底部反弹,部分基金投资者基金收益率已经从去年的大幅亏损修复至小幅亏损或略有盈余,因此开始有一定范围的赎回。


二、  下周市场将决定后续运行方向,大的格局仍然以轮动为主


       我们认为,按照原本运行规律,市场大概率阶段性企稳,震荡和向上均有可能。由于周末中美之间不可控事件发生,下周对该事件的消化和市场走势将决定后续市场运行方向。若市场对此事件并不恐慌,按照原先的路径继续演绎,那么整体格局仍然是轮动上行,消费领域的食品饮料及医美护理、医药领域的创新医药及医疗服务、周期领域的有色金属及基础化工、成长领域的动力电池及智能汽车均处于上涨轮动序列当中。


       我们开始逐步了解并研究数字经济领域。在安全发展框架下,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正越来越来成为发展趋势,而根据了解到的企业反馈,信息系统的国产化推进正在加速,相关企业订单饱满,反应在A股即在周五市场普跌的情况下,计算机板块中的信创相关公司逆势走高,成为为数不多的强势板块,明显获得市场惜售。


三、  我们对A股投资组合中的核心标的做了推演和全年维度的衡量,认为其依然稳健并具备弹性


       我们A股的投资组合跟随A股市场的反弹在2023年同样获得了明显的收益,年初至今反弹20%,跑赢A股市场。


       对于动力电池龙头而言,其从年初至今上涨16%,表现稳健。我们对全年可能出现的分歧做了分析及推演,认为这些潜在利空暂时不会影响其全年经营表现。


       市场可能会担心4680动力电池对动力电池龙头现有产品的颠覆。事实上,46系列圆柱电池虽是创新,但是并不具备颠覆能力,其性能和生产技术早就被动力电池龙头所熟知,其在德国已经计划量产40GWh的46毫米圆柱电池供给宝马,已经具有成熟产品。


       市场可能会担心电动汽车降价会导致整车厂要求动力电池龙头降价。事实上,动力电池龙头的金属价格联动机制决定其产品价格能达到产品售价随锂金属价格波动,但单位盈利不受影响的效果,其动力电池定价方式为“成本+固定单位盈利”模式,即动力电池即使降价,其单位盈利也不受影响。


       市场可能会担心2023年虽然电动汽车增量虽然有220万辆,但由于比亚迪贡献了其中的120万辆,因此动力电池龙头的客户增量有限。这种现象在国内确实可能发生,因此动力电池龙头的动力电池业务在国内的增长可能不会太快,但是我们认为,当前动力电池龙头的增长动力来自于“国内电动车仍有增量+欧洲市场渗透率、市占率双提升+储能市场仍快速增长”,因此虽然单独的国内动力电池业务增速可能会有压力,但不改对动力电池龙头全年收入端30%增速、利润端40-50%增速达到420-450亿全年利润的判断。


       对于优秀的汽车代工上市公司,我们其各项业务均有望迎来好转,并且从股价表现看,其已经在贡献弹性,年初至今上涨33%。


       其原有的一年50W辆销量的商用轻卡皮卡高度挂钩中国的宏观经济,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其销量和需求都将触底反弹。同时,其具备与大众和蔚来合作代工的经验,对于制造高端电动车具有先发优势,在高端汽车制造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工艺。基于公开资料,这种先发优势已经吸引了其他重要的造车企业与其合作。优秀的汽车代工上市公司在合肥肥西县新建的30W辆产能电动汽车生产工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未来将持续为该公司贡献业绩。


       整体看,经过1月市场反弹的检验,基本证明了,动力电池龙头及优秀的汽车代工上市公司依然是作为了A股市场反弹的稳健和弹性标的在吸引着内外资持续买入,因此基于看好A股市场的前提下,我们将继续在投资组合中持有上述公司股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