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上周进一步确立拐点,再次上探区间交易上沿;AI投资在A股掀起热浪,交易拥挤度表明阶段性市场风格面临切换
美国市场
一、 美股上周进一步确立拐点,再次上探区间交易上沿
我们前期认为,在危机和避险情绪加剧阶段,美股市场往往是危中有机,极致的恐慌情绪随时可能因为冲击事件的明朗化而反转。我们提及,应对本轮危机,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部门对金融危机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将决定金融业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美股市场是否会发生巨震以及美国经济是否进入深度衰退。
在纳斯达克指数已经探底回升上涨近500点的基础上,上周美股进一步巩固反弹势头,纳斯达克指数单周上涨200点,并两次上试我们前期设立的12000点交易区间上沿。美股投资者开始认可如下事实,即:欧美金融业应对高息环境开始显示出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得美联储在加息周期中无法再单边释放鹰派信号,只能在综合通胀现状、金融稳定和经济前景后,选择加息的“中间路线”——最终,美联储在3月的议息会议上如期加息25bp,符合市场预期(会前CME利率期货隐含3月FOMC会议加息25bp概率高达85%)。
我们观察到,在本次议息会议纪要当中,美联储的措辞相对于前期的严厉打击通胀而言,出现了如下变化:一是声明中删去了“预期持续加息是适宜的”表述,反映本轮加息接近尾声;二是上调2023年通胀预期,反映美国抗击通胀或难以一蹴而就;三是下调2023、2024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或暗示2023-2024年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仍在持续加大。
往前看,我们认为,随着美联储对于加息措辞的变化、美国加息终点的临近,美股市场的拐点即将到来。当前,美股显示出的交易特征总结为:调整时间越来越短,调整幅度越来越小,底部区间整体抬升(从原来的纳斯达克指数10000点提升至本轮调整的11000点),这些迹象均表明美股即将走出底部区间,迎来新一轮上升。
二、 欧美金融环境倒逼美联储停止加息
为处置当前美国资本市场金融系统性风险,我们的观点是,美联储应该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立即停止加息。
当前欧美的金融危机爆发,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在2021年对通胀错判(behind the curve)导致通胀数据高企后,立即开始史无前例的猛烈加息打击通胀。美联储这种骤然在量化宽松(QE)和紧缩(QT)之间的猛烈切换,导致美欧银行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未来,美联储如果依然依据发布的数据来判断经济形势并做出决策,将又一次滞后于真实的经济形势,或将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
本次,美联储吸取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第一时间给予资本市场充分的流动性,并对所有存款予以兑付。虽然FDIC关闭了SVB,但这一举措有效控制了恐慌情绪蔓延。同时,瑞士央行支持瑞银兼并瑞士信贷,尽全力避免这一全球前五、欧洲第二大的财团重演雷曼时刻。该合并案全额减记了瑞士信贷的AT1债券达170亿美元之巨,因此债券市场仍然面临被疯狂抛售的局面,欧美银行被股债双杀。
应对当前局面,美联储需要立即停止加息,其理由如下:
1)持续加息将导致美联储拯救银行的措施前功尽弃。加息会引发债券价格继续下跌,银行持有的HTM资产账面浮亏将加剧,若银行风险敞口进一步扩大,投资人或出于对银行信息的丧失进一步挤兑银行流动性,对冲掉美联储及各国央行对欧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不光使得本次美联储应对银行危机的举措前功尽弃,同时还会使得银行体系整体由于债市崩溃引发信贷收缩和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
2)美国通胀环境已经被货币政策抑制,无需再猛烈加息。美国通胀已经见顶,原油及食品通胀正快速回落(尤其因为衰退预期加剧,WTI原油价格已经再降一个台阶)。房租及住宅价格虽然滞后,但从美国2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看,住房通胀已经见顶。当前,华尔街对美国近期及远期通胀预期已经基本稳定,预计只要住房通胀见顶下行,美国通胀数据预计将很快再降一个台阶(4-5%区间);
3)信贷及流动性冲击提供了与收紧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同样的效果。此次信贷收缩非常强劲,将极大抑制货币流通速度,打击投资及消费意愿。由于信贷标准收紧,其效应已相当于美联储加息150bp的效果。
复盘历史,2001年美国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联储为救助美国金融系统和美国经济开始急剧减息,刺激了美国地产行业泡沫。2004 年, 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开始每个季度加息25bp,到2007年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从而触发次贷危机。
我们认为,美联储此次急剧加息若持续进行,有可能2008年金融危机重蹈覆撤,高息环境下欧美金融业将变得脆弱,为避免触发金融危机,美联储应在向市场重启量宽QE之际,立即停止加息,并最迟在第三季开始减息。
三、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科技 行业引领者,新的投资主线正在形成
当前,我们基于AI产业链提出的“MONTA”投资模型正在充分受益于人工智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持续的投资收益。
2020年开始,全球投资者见证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奇点爆发。特斯拉引领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最终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厂销量、供应商业绩等方面实现了指数级增长——期间,全球新能源汽车领航者特斯拉、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头羊宁德时代均实现了收入、利润、市值跨规模的成长。
站在2023年,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已经在OpenAI和微软的带领下迎来了奇点爆发,人工智能行业已经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科技行业的引领者,全球范围内新的投资主线正在形成,有可能诞生类似于2020年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级别的投资机会。
从ChatGPT4.0发布到微软Copilot正式面试仅仅间隔两天,后者带来大众日常使用的Office工具生产效率大幅跃升的震撼冲击,实际上成为了科技进步解放人类生产力的一个缩影:资本市场开始意识到,本轮的AI投资并不是因为chatGPT单个现象级产品引发的短期主题投资,而是真正在实际发生的、正给各行各业带来生产力质变的科技革命,类似于蒸汽带来的划时代意义。从ChatGPT3.5带来的文生图人机交互、到推出ChatGPT4.0引发多模态模型竞赛、再至Copliot全面内置于office365的全家桶,微软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即打破数十年生产力的输出方式。我们认为,微软的Copilot是人工智能时代核“核裂变”的引线,技术爆炸将成为时代主流。
GPT实际上是早期Transformer模型的延续,但需要更大的参数量。以英伟达的A100显卡为例,175B/530B参数量将需要用到8/16张A100显卡——GPT对于参数量需求的提升,将通过模型资本化开支提升的方式带动全球AI科技企业对算力和人工智能芯片需求提升。
A股市场
一、 AI投资在A股掀起热浪,交易拥挤度表明阶段性市场风格面临切换
在OpenAI和chatGPT的带领下,A股掀起对AI投资的热潮。A股投资者这种对于AI投资的追捧,拉动了计算机、通信、传媒、半导体等TMT板块上涨,带动A股市场投资氛围转暖。上周,A股市场整体成交金额突破单日1万亿,并逐步走出底部。
整个3月,A股投资者对AI板块的投资从算力、算法、应用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扩散和挖掘。从交易拥挤度和阶段涨跌幅看,短期内A股投资者对AI投资的交易已经较为充分,泛TMT板块上周最高占A股市场的成交已经接近50%,而计算机单一行业(申万一级)占A股市场成交额已经达到16-17%,交易已经较为拥挤。
同时,由于A股市场即将进入季报期,而整个AI板块相关公司短期内还较难体现因AI降本增效带来的盈利提升,主要是依靠逻辑、预期和情绪推动了行情的上涨,我们预计,整个A股的AI板块在未来1-2周将面临获利兑现,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市场或将在3月末4月初见证资金“高低切”行为。
二、 一旦面临高低切换,调整到位的新能源汽车板块仍有可能承接资金
我们观察到,上周新能源汽车板块在日内出现了幅度可观的反弹,投资热度有所提高,从交易角度看,符合我们所说的资金“高低切”,部分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开始兑现获利丰厚的计算机板块,买入调整到位、价值凸显的新能源板块。
公司层面而言,在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近日的网上业绩交流会中,公司董事长就投资者关心的新技术、盈利能力等方面问题与资本市场进行了沟通,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反馈。
关于公司提出的“锂矿返利”计划,董事长明确了是一种与下游客户互利共生的战略行为,即将自有锂资源的收益于客户共享,获取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合理利润而非暴利。这种行为展现了行业龙头企业呵护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
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而言,热度提升,主要是基于政策、销量、Tesla等强基本面引发的预期改善:
政策层面:地方补贴不断出台,今年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浙江等地的69个市、区相继公布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消费券、摇号抽奖、消费补贴等多形式),当前市场对后续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及汽车消费刺激关注度提升;
销量层面:历年Q1销量超预期将带来全年销量预期的上修,叠加订单走强,我们认为,即使乘用车整体承压,电车全年销量依然能依靠渗透率的提升超900万辆; 1、2月电车销量93.3万辆,同比+22%,相比乘用车同比-15%增速显著,预计3月电车销量65万辆,Q1合计158万辆,高于市场150万辆的预期;我们预计,3月将是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预热月,新车上市及全年销售策略落地,4月上海车展,5-6月旺季加持,我们认为即使乘用车整体承压下电车全年销量依然能超900万辆。
Tesla扩产推进有望提升市场情绪:近期Tesla三期工厂关注度显著提升,当前初步接触已开启,后续的实质性推进将使得汽车零部件及动力电池等环节需求量天花板再次打开,有望提振市场情绪。
动力电池行业在2025年之前,有望维持30%+的年化复合增速,而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当前对应2023年的估值水平仅有20x。未来,动力电池龙头企业Q1业绩的如期兑现将带来全年业绩确定性的加强,全年完成450亿净利润目标可期。
我们认为,动力电池企业将在Q1由锂资源价格暴跌带来的产业链利润分配中继续受益,虽然动力电池产业链稼动率不足等因素仍扰动市场短期预期,但需求角度看,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全年供给300GWh动力电池和100GWh储能电池依然是主流预期,我们看好公司凭借业绩确定性和调整到位后足够的性价比迎来估值反转。
END